研究背景、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背景

台灣中等學校的輔導工作人員之諮商輔導的專業訓練是以師範院校體系為主的訓練機構,大多數為大學部及碩士班層級畢業生。中等學校輔導諮商實務工作者一方面要承攬教育部的各項重點輔導工作的推展,一方面要因應層出不窮的青少年身心適應及行為偏差問題,同時間也要面對各界對輔導效能的質疑。他們在實務工作場域承受高度壓力和責任,相對的,他們在專業工作被支持和協助的資源是脆弱而不足的。

基於實務工作者專業成長的殷切需要,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自90年起執行教育部「提昇大學基礎教育計畫」四年計劃,其中分項計劃一:「輔導與諮商學系專業整合能力提昇方案」的計劃目標之一即為紮基與精進青少年諮商工作」。為達目標,研究小組於第一及第二年期間,透過焦點團體訪談以探討國中輔導教師對青少個案及諮商的知覺和作法(程小蘋,林杏足,2003),同時也與國中進行實驗合作,進入學校輔導室提供青少年個別諮商及教師諮詢的服務。第三年及第四年則提供中等學校輔導諮商工作人員個別督導及團體督導的服務,期待透過學術界與實務界相互合作的機制,以利實務工作者的專業成長,並將合作成果回饋到諮商師的教育訓練。本研究即是根據研究小組於92年到94年初提供的督導服務中,收集所有參與者的書面回饋資料,綜合分析而得。

二、研究動機與目的

在助人相關的專業領域,督導(supervision)是協助助人專業工作者在專業養成階段或是實務階段得以獲致必要的專業技能及形成專業認同重要的學習經驗之一(Worthen & McNeill, 1996)。國內諮商輔導之訓練,根據吳秀碧(1995)和Wang(1993)指出國內督導的現況,在諮商師的專業養成機構內的碩博士層級有較完整的制度,同時隨著諮商心理師證照制度於民國90年實施,已建立起在碩士層級駐地實習階段接受督導的法令地位。然而大多數的諮商工作者在實務中面對個人和環境因素所形成的挫折,運用督導來協助其因應的比例則顯不足(王文秀,1998)。這反映出國內諮商督導工作,仍多集中在諮商人員的養成階段,回應實務工作者的督導需求仍待加強。因此,本研究擬以諮商輔導的實務工作者為對象,探討其督導需求及接受督導後的經驗。

督導過程是一動力性的歷程,由督導者、受督導者及督導關係等因素交互作用而影響其督導成效。其中,有關受督導者的督導需求,經常反映在對督導角色的功能與任務的期待。Holloway(1995)認為常見的督導功能有下列五項:1.檢核與評量(monitoring/evaluating ); 2. 教導與建議(instructing/advising); 3.示範(modeling );4.諮詢與探問(consulting/exploring ); 5.支持與分享(supporting/sharing)。同時,根據受督導者的諮商專業的需求,各有不同的督導重點,Holloway 和 Acker(1988)指出諮商督導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可分為五項:諮商技巧、個案概念化、專業角色、情緒覺察、自我評量。 

然而,不同諮商經驗及專業發展階段的諮商師對督導的期待及需求會有所差異,普遍認為新手諮商師對督導的期待為較具結構的、支持性的、與教導性,且能協助其發展技術;較有經驗的諮商師則對較期待發展多元個案概念化能力、個人理論的統整及個人議題有所探討(吳秀碧、梁翠梅,1995;Shechtman & Wirzberger, 1999;Sumerel & Borders, 1996;Worthen &McNeill, 1996;Worthington, 1984)。Harter 和 Nance(2003)的研究則發現支持是不同層級受督導者在各種督導互動中必要的功能。王文秀(1998)訪問在校之準諮商師及在職之諮商師的資料顯示,國內受督導者知覺到的督導功能多半為教導、提供資訊、建議、諮詢、情緒支持、及協助自我探索或覺察。雖然督導理論和督導者的訓練皆強調,督導者應能確認受督導者的相關背景因素和需要,以提供不同的督導環境和任務,但根據研究則顯示督導者和受督導者對督導行為和功能的知覺並不一致,而且一旦差異加大時,對督導的感受也就愈差(施香如,2000)。同時,督導行為本身即具有評量的意涵,導致資淺的學校諮商實務工作者怯於接受督導(Shechtman & Wirzberger, 1999)。因此,如欲對國內中等學校輔導諮商人員提供督導,如何確認受督導者的督導需求和期待,並能在督導過程中回應受督導者的需要,提高受督導者接受督導的動機並從中獲致諮商成長,是一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

受督導者在督導歷程的經驗是另一個經常被探究的重點。卓紋君、黃進南(2003)以國內高雄師大學輔導研究所的諮商實習生為調查對象以了解其接受個別督導之經驗,結果顯示:受督導者接受督導最大的收獲可分為專業成長,包括概念化能力、技術與理論及其他等方面;個人成長則包括自信、省察優缺點、自我和專業的統整、自我覺察等。最大的困擾則來自個人議題與困難、個人專業能力發展、督導功能、督導方式、督導關係、督導時間等。王文秀(1998)訪問在校之準諮商師及在職之諮商師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受督導者知覺到督導能夠有助於專業成長,包括更敏銳和有效能的看清案主問題、增進諮商理論與技術的效能;在個人成長方面則包括,對自己專業能力更有自信,專業角色更清楚、增進專業成長和精進的動力及更能自我覺察。施香如(2003)以訪談法研究社區輔導機構義務諮商員的被督導經驗,義務諮商員印象深刻的被督導經驗為特殊個案的輔導經驗、督導者的特質與態度、督導策略與技巧及諮商員的個人生活經驗等四方面,上述經驗對他們在個案輔導、義務輔導工作的認同及個人生活等方面產生助益。 

        綜合上述國內研究,不管受督導者的背景是實習諮商師、在職輔導諮商人員或是社區義務諮商員,皆共同反映出督導能有助於個人成長及專業精進,同時能增進其專業認同,但是卓紋君、黃進南(2003)則指出督導並不全然是正向平順的經驗,也存在著許多困難,是需要進一步了解。

國內有關督導研究起步較晚,研究主題多集中在受督導者的因素及經驗(王文秀,1998,89;吳秀碧、梁翠梅,1995;卓紋君、黃進南,2003;施香如,2003 ;許韶玲,2000,2002,2003;連廷嘉、徐西森,2003;鄭麗芬,1997),其中多以在學的實習諮商師為探究對象,僅有王文秀(1998)及施香如(2003)是以實務工作者為對象。國內許多學校輔導工作人員,在不堪專業的挫敗及制度面的箝制,紛紛自輔導崗位上敗陣下來,不是做個專職的輔導科(綜合領域)的科任教師,就是轉任第二專長的科任教師。因此如何協助中等學校輔導工作人員繼續其專業工作,了解他們在專業發展上的需要是我們關切的議題。

綜合上述,本研究對焦在學校輔導工作範疇的個別諮商作為探究的主題,本研究目的擬透過提供督導的服務並收集受督導後的經驗,並整理其在個別諮商上的督導需求,期能了解站在第一線的學校輔導工作人員的經驗與需求,以為在專業訓練上的參考。

根據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1、中等學校輔導諮商人員的督導需求為何?

2、中等學校輔導諮商人員被督導的經驗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