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國中青少年 晤談問題型態及其相關因素

(一)國中校園青少年晤談之問題

輔導老師晤談之學生問題各類型均有,計包括生涯問題、學習問題、兩性問題、人際問題、家庭問題、行為偏差問題、情緒與精神方面的問題、以及一些非典型輔導老師面對的問題。在眾問題中,輔導老師接觸最多的是行為偏差問題及兩性問題。

1、在生涯問題方面:以國三學生的升學壓力和升學問題為首,不論成績好壞與否,均有此關注。且成績差者,不論自己的實力,臨畢業時,亦會詢問自己升國立高中的可能性。其次學生也出現人生沒有目標,自我放逐的情形。(A38 A107 B548-550 F06)

2、在學習問題方面:輔導老師觸及到的問題方向包括有學習困擾、課業壓力,甚至A段班生亦有此問題、低學習意願、目標高,但能力不足、甚至自暴自棄、拒學。(A40-41 A74 B550 E124 F07)

3、在兩性問題方面:輔導老師觸及的有異性交友方面的焦慮及好奇;感情問題;有快速承諾彼此的男女關係,且有親密舉止,如牽手、接吻;未婚懷孕;中輟在校外與人同居;遭遇性侵害;性騷擾;性別認同。(A17 A077 A435-44 C310 E126 F09

4、人際問題方面:含括同儕之間、師長之間、或和父母之間的關係。通常會自願來談此類問題,且屬短期會談。(A02 A21 A17 E124 F07 F18)

5、家庭問題方面:輔導老師處理的包含有親子關係、家庭暴力、家庭性侵害、及雛妓等。(A17 A77 B143 D06 F09

6、行為偏差問題:輔導老師在這方面接觸的問題較多,若:違規行為方面有服裝儀容不合規定、染髮、抽煙;在外遊蕩(過去主要去的場所為撞球場、KTV、騎車夜遊、或繞公墓及公園、打電動玩具;現在則留連網咖、飆車為主);另外有喝酒、偷竊、勒索、打架、幫派問題、吸毒、蹺曠課、逃學、逃家、中輟問題。(A02 A26 B142 D14 D17 D22 E122 E126 F09 F16

7、情緒上及精神方面的問題:輔導老師也接觸過有自殺意圖、自我傷害、情緒障礙、拒學、適應不良、身心症、躁鬱症、強迫症、及青春期精神分裂的學生,不過數目較少。A48 A52 A365366 B539 C28 F09 F18

8、他類問題:輔導老師還觸及支援低收入戶學生的問題,以及(原住民、客家跟閩南)族群問題。(E130 E143-145

    除上述明顯之問題,輔導老師特別指出國中學生有去網咖取代以往打電動玩具的現象;網咖衍生出與學習相關之行為問題,諸如作息顛倒、上課睡覺、遲到或缺席,也影響學習甚至放棄升學。甚至由此出現婚前性行為、勒索、交友、打架、及被幫派吸收等問題。幫派會在網咖吸收學生、而蹺家者為結伴壯膽加入幫派;接觸幫派後易受影響走向中輟。學生加入幫派的原因為:好奇、有人撐腰、盲目跟著同學加入、或是幫派提供其蹺家時的住宿及飲食等。

    在兩性關係有問題的個案身上,展現的是寄夢想於戀愛、身體界線不清、有異性朋友、談戀愛、有性行為令其可以炫耀、性關係紊亂、透過性關係找到居所和生活所需的來源,也藉由性關係滿足其被愛、被保護、受照顧之需求。

 

(二)、青少年個案問題產生的相關因素

    國中輔導老師接案的大宗為非自願個案,尤以所謂偏差行為的個案最多,從訪談資料中顯示,影響該類個案問題之形成是個人特質與外在環境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在個己方面,基礎沒打好,不願唸書,或能力不足,使其在尋求獨立自主的過程中備受挫折,遂轉向另一團體去尋求自我價值感與受人肯定感。外在因素則有三:家庭、學校和同儕。家庭和學校是推力,相形之下不良的同儕形成拉力,在一推一拉之下造就青少年問題的形成。

1、家庭功能方面的推力

該類個案之家庭背景不少為(1)家庭經濟不佳:如家境貧窮、父母失業、打零工、四處奔波、或在異地,甚至遠去大陸工作;(2)父母的婚姻關係有問題:如婚姻失和、家庭結構不健全,(為)單親、父或母與人同居、父母再婚為繼親家庭、或婚姻關係複雜;(3)父母本身有不良嗜好及偏差行為,如打麻將、喝酒、開賭場、吸毒、販毒、暴力、黑道、幫派、或坐牢;(4)安置出問題,如寄養於叔叔、阿姨及其他人之家庭、或交由祖父母隔代教養;(5)父母本身的教養態度及價值觀有問題。B174-175

    輔導老師俱認為家庭健全與否是偏差行為個案問題評估的重要向度,尤其家庭功能影響孩子的學習,當家庭功能不良,家庭不重視唸書的價值觀,對學生學習上之要求、監督或協助相對薄弱,也成為問題學生不在意學業的原因之一,也因之,該學生之低成就動機和成績不理想與其聰明程度無必然之關係。

2、學校方面的推力

學校環境未能營造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空間,學校無法提供成就感,任課老師隨課堂變換,老師不熟悉學生、無法瞭解且掌握學生的狀況,師生間有時發生衝突,學生隨即在同伴吸引下翹課。再加上國中能力編班,有更多不想上課可聊天的玩伴,較之在常態班級所受的影響更大,又若干學校留學生晚自習對基本能力欠缺的學生更是無法承受,違規行為也就更為增多。

 此外,一般教師的態度不當影響學生適應。譬如學生考不好,老師予以處罰,造成學生排斥老師,導致師生關係不良。教師的教學方式、帶班方式為許多個案不適應,老師不會與學生討論為何要唸書,只是一味的教與考試,亦有的老師會排斥中輟生,均為影響學生問題的因素。

 再者,老師對犯錯學生的不當處理造成對學生的傷害。一是言語上的傷害:學生犯錯,老師言辭不當,嚴厲責罵,以致學生沒有自信、對老師厭惡反感,不喜歡學校、逃學、曠課,進而在校外受誘惑變壞。另一是不合理體罰,打耳光。而老師的身教若欠佳,穿著不當、抽煙,亦會引發學生反擊,認為老師可以,為什麼我不可。

3、同儕影響的拉力

相對於家庭和學校的推力,同儕的影響則賦予個案走向的拉力。同儕提供接納及可以認同的環境。個案在班上受排擠,不知如何跟同學相處,適時地被同病相憐、類似家庭、成長背景,且處境相同的同儕所接受,遂對該同儕群體產生認同,而帶出其抽煙、喝酒、逃學、蹺家,相互打群架及攻擊的行為。(A145-147 A168-169 A184 A373 A609-612 D35 E99)

其次,同儕的次文化與群體力量對個案頗具影響力。影響所及,例如共同遲到、共同有性關係,同一年齡層的個性有點像。且學生的犯錯往往與群體的力量有關,一個人時會不敢做,群體犯錯,則可分擔罪責。(E163 F245)

再者,校外同儕給予協助。個案逃避家庭壓力,同儕適時吸引其蹺家、提供其住宿、飲食和工作。重朋友講義氣之下,甚至替其撐腰。(D20)

至於有關家庭、學校、和同儕間力量之推拉,透過下述老師的敘述可見端倪:「…我覺得學校他吸引人的東西跟她男朋友吸引人的東西真是雲泥之別,我覺得說就像男朋友會帶她去外面,自由自在去放縱放鬆啊,啊學校通常就是限制啊,……上課…就是限制啊。在這推跟吸之間,只要她的心放出去的話,很難再把她拉回來。原因就是在這裡。她已經不受拘束了…,尤其是她的男朋友有在社會上工作的,他又可以提供她經濟上的援助,少數的金錢就可以滿足她本身在這段時間對於經濟上的欠缺…。」另一位老師也說:「就學生去網咖這件事情來講,其實有很多種族群,他可能是去那邊尋求一些交朋友,人際需求的滿足。那有些學生其實他也不是生活沒有目標,他只是在學校的,學業的表現,他並不覺得有一些成就感,所以他就會‥想跟同學去網咖。…然後一部份是他家庭得不到一些關懷支持,所以他幾乎晚上都是在網咖過的。那網咖的老闆會讓他賒帳…,所以學生說很好,那我就去,那他不用馬上就付現,他可能省個兩三天生活費,中午也不吃飯,省下來的錢就是去網咖。」。

    簡言之,若干學校和家庭現象對學生而言,扮演了推拒的角色,而同儕則適時地接納及滿足了當事人的需求,引發了晤談個案問題的複雜性。(B203 D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