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中青少年 個案身心發展之特質

    茲將參與訪談之輔導老師眼中的國中青少年個案展現的特質敘述如下:

1、口語表達方面
   
   
國中青少年個案口語發展程度不一,有的能清楚敘說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甚至會很勇於表達,有的則難以表達。而學生表達能力上的困難則會影響諮商進行的方式,「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去引導他把問題說清楚。因為他有時連交代事情都會東掉一個,西掉一個,整個詞句表達沒那麼完整」。至於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之所以有差異,根據資料分析指出:a.與天生能力有關,與發展年齡則不一定相關,國一生並不一定口語表達比較弱;b.由教育影響、文化習慣上的差別所導致,影響該生是否會思考及習慣坐下,認真談內心的事,即成長環境經驗對其有所影響。也有精神疾病的學生口語表達困難,或呈現跳躍式思考,令輔導老師無法聽懂其語言。而且,大體上女性個案較男性個案口語表達能力好,比較容易開放自己。(A267 C288-289 D189-191 D193 G69-71

2、認知能力發展方面
  
   
輔導老師認為許多晤談之個案思想單純,常在事情的認知上採二分法,絕對的是與非,未考慮後果,也常以「不知道」回應。在課業學習的認知能力上也許夠,但在生活問題上的認知能力則差,未能將學校的課本知識與生活作連結;譬如,「健康教育上面教的一些身體的發展,他們馬上可以背下來,那我說,我們來舉生活上的例子,他們就開始一片空白…」又「…比如說他們會知道該用避孕藥,該用保險套…但是避孕藥怎麼吃他們都不知道,那保險套他們比較會用,…可是他們怎麼用,還是要持保留,……那知識的部分我會再確認的」。此外,輔導老師亦反應晤談之個案有的顯得自我中心,較不去考慮別人的觀點,而顯得主觀性強,「凡他認為是對的,有時候你怎麼去勸他,怎麼去導正他觀念,他就是不太能接受」。認為倒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老師說的都是別人的例子,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事實上不論是說他們思考簡單或是主觀意識強,可能與「家庭也有關係」,也可能「他們本身學到的東西還不夠……比較侷限在一個自己的想法跟觀念裡面…。等到他慢慢大了,高中,大學,我覺得那可能就自然而然覺悟了。」。再者,經驗和歷練不足導致他們侷限在自己的想法裡,也因看事情眼光不夠多元,個性會衝動,而外顯出行動快於想法;其實他們也可能所知並不周全,或是所知是錯誤的。(A320 B85 B90 B95 D91 D106 E83 E87 E94 E97)

3、性發展方面

   
第二性徵的成熟,對異性好奇,兩性話題討論增多,興趣很高。雖然與異性產生身體接觸的學生有限,但不少學生,不論男女,交談中充滿有關「性」的詞語,具挑逗與暗示意味,「比如說公社啊,一夜情…這種」。在性行為的態度方面,想探索,想試試看,且同學也幫忙湊對,即使處在不情願的情況。此外,發生性行為,會宣揚,不知道或不考慮後果,多自行私下解決後續問題,如「我們曾經發現廁所裡面都有驗孕棒等等」。兩性互動上缺乏與異性建立關係的技巧及性知識,即使上過有關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的課,母親亦告知,仍不懂如何面對性關係。女生經常只要對方關心,就付出自己的情感與身體、會用性關係來留住感情、關心,甚至「跟男生交往,在她可能是炫耀,被追求,很被愛慕的那種感覺,覺得很棒這個樣子。」。此外,現在女性個案,不似從前,也開始較敢做表白。(A443 A446 A451 B185 D73 D75 D85 D87 95-98

4、情緒、行動展現方面

   
國中階段身心變化快速,以致情緒起伏大,輔導老師注意到個案容易不爽、興奮、衝動、情緒極端,但不自知為何如此表現,不能敏察到自己情緒,也不知如何處理情緒、掌控情緒,而是情緒行於動作、言語,不計後果。此外,在挫折容忍度低,「如成績低落,或者同學恥笑啊,或者是,嗯老師的責備」,衝動下、容易往外發洩,「…刺激跟反應之間的連接比較快」,攻擊別人,亦會自傷。(A338 A345 A355-359 A362 A381-385 C85-87 E99 E110 F149

再者,在情緒的區辨上女生比較細緻,男生則顯得泛泛,大而化之,也因此女生較敏察自己的情緒狀態,比男性個案可以說清楚情緒,甚至敢於表達情緒。女生會表達出傷心難過的情緒;男性個案出現的情緒則常是不是很高興,就是煩躁、生氣、或是沒感覺,較少難過,可能是礙於自己是男性以及同儕看法而不敢表現。女生會哭、訴說,男生則直接以行動發洩。

5、對未來少作考量

   
國中青少年個案在時間脈動上「比較容易把眼光放在現在,會覺得說將來的事情那還很遠」,似乎欠缺未來感及對未來的思索,對未來茫然,不知自己未來能做些什麼,為何要唸書,沒有目標,中輟無所謂,只要現在快樂就好,只有到國三,非得面對,才關切未來的出路。(A638 A651 B90 B92 B552

6、尋求被肯定及被愛

   
來自問題家庭之學生,企求從老師或異性朋友處得到關愛,反映其愛的需求匱乏。研究參與者觀察到這些個案在與家人關係疏遠,人際關係也不好的狀況下,於是喜歡找老師聊天,希望老師當乾媽,補償在家裡沒有得到的母愛,「…有很多孩子這樣的狀況,他看到一個好老師,不一定是導師或是任課老師,…他就是抓住一個在他家裡頭找不到的一個,…有點類似母愛的那種東西,…他會跑來告訴老師,你當我乾媽好不好?」。或是藉尋求戀愛關係,並用性關係來留住感情,「她覺得說男生這樣子的要求,就是那個男生愛她」「她如果不這麼做的話,那個男生可能會不理她。她們就是要掌握住,抓住一個感情支柱的那種感覺。」且執意認為對方一定愛己、會保護、照顧自己,「別人都可能跟她說這個條件實在太差,可是她覺得說他有愛我這就夠了,他有體貼照顧我,她覺得這樣子就很夠了」,即使輔導老師與其談論相關交往問題,她會認為沒有必要。同時以已有異性朋友來炫耀自己、肯定自己,女性甚至會相互比較追求者,而男性會炫耀交往的人數及性行為的次數,「我有過幾個男學生,他們會炫耀他們的交往人數,包括有過性行為的次數…,女生多少都不會去談這個東西。」「可是女生好像比較‥會說誰比較多人在追,她們是用這種來比較,就是誰得到的情書最多啊!然後誰又跟誰怎樣…」B186 B189 B191 D75 D79-83 E83 F75


 

   
整體而言,若就個案來談意願檢視自願個案與非自願個案的特質:輔導老師指出非自願個案中的大哥型的學生聰明、敏銳,可以很快覺察別人的善意或敵意,社交能力強、人際關係好、有領導能力,在同學之間會塑造威嚴,會炫耀。然對學業不感興趣、不想讀書。成長經驗中缺乏習慣坐下來談正經事,在幫派有兄弟,已獲有地位,不需要老師的關心,也不認同老師所談,會鑽法律漏洞,懂得利用資源,懂得如何在老師面前應對進退,在不同老師面前展現不同的樣貌以利生存。與師長互動時會講話,但有敵意、很冷漠。一般大哥型的學生情緒表達較直接,輔導老師較易抓到,但大姊型的學生就較難,且難與之建立關係。

    而自願來談者,主動尋求資源,自我功能較好,口語溝通亦較好,與人較能親近、有時會變成依賴,常來找輔導老師。非自願個案與老師互動初始回答較簡要,關係建立後才會多談,不輕易對師長或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承認自己的問題,推卸責任。

   
若從國中各年級學生做檢視,輔導老師們認為認知能力、表達能力上有明顯差距。三年級比一年級顯得認知理解的能力較強、感覺較敏銳、較能表達感受、詞彙也較多、較能講、較能夠理解老師所言,亦較能與老師互動。國三個案比較有自己的想法、觀點,但是防衛心會變得比較強,會詢問輔導老師是否會報告其老師,比較不回應老師;國一個案則老師問什麼,答什麼。國三學生較一二年級有思考能力,較能做決定、輔導老師在導引其思考,形成願景上較易成功。整體的感受上,國三學生與師長衝突事件較多,似魔鬼;國一學生則相對下像天使般天真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