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身心發展特徵與行為特色對諮商互動的影響

 
     
儘管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動已是普遍認知的事實,但在與青少年進行諮商工作時,仍以成人觀點來看待青少年的問題及行為;並未將發展因素納入其適應與否的評估向度,經常以其行為符合成人世界期許的妥適性來檢視適應與正常與否,亦容易以合乎成人社會、互動的規準來評判青少年的行為,而以叛逆、抗拒、不合作等角度標籤。因此Prout (1999)便提醒青少年諮商師應熟悉發展議題,俾利於評估納入發展狀況以決定青少年行為是正常或不適應,同時透過覺察青少年的發展狀況,將有助於介入目標及策略之選擇。

(一)對成人及權威的不信任

 Sommers-Flanagan Sommers-Flanagan(1995)認為青少年之所以不易在諮商或治療中獲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通常不信任成人。青少年的不信任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想要獨立與個體化(individuation)的自主需求。他們經常預期成人會嘗試控制他們,以降低他們的個人自由。因此,他們對於任何會威脅他們權力與自主性的情境,顯得相當敏感。諮商師一旦忽略青少年自主需求對青少年投入諮商的影響,易形成充滿衝突的互動關係,不利諮商的進展(Church , 1994)。此外,被轉介學校輔導室或社區諮商中的青少年,通常會被注意到有反抗、輕蔑、注意力不集中、衝動等外向行為問題,加上青少年對於諮商的負向預期及行為反應,經常會被描述成頑強的抗拒、負向移情、扭曲的認知基模、或不良家庭系統等病態的標籤,致使諮商互動充滿張力與對立。

(二)諮商動機與成人有別

 Clarizio McCoy(1976, 引自Prout, 1999, p9)為青少年對於進入諮商情境的動機與成人有別,通常成人對其問題及關注焦點有某種程度的覺知,但青少年顯然不認為他們有問題存在。青少年經常是由成人決定並要求才進入諮商,同時青少年也對治療過程和目標缺乏了解。成人多數對諮商有著期望,因此能夠說出來諮商的目標,並表現出當事人合宜的角色行為,諸如訴說、討論及回答問題。正因為青少年對諮商情境發生的狀況缺乏清楚的概念,便不易發展參與諮商互動的有效行為。此時便有賴諮商師在關係初始時,透過結構化和教育的方式,簡單說明什麼是諮商,什麼狀況下便不屬諮商的範圍,及彼此的責任及義務,以協助青少年參與諮商互動。

(三)認知和理解能力的限制

    從發展觀點,青少年在語言表達及認知理解上有其限制。不易於抽象思考及使用口語來表達內在情感和想法,是主要特徵。實務工作者經常發現青少年面對諮商師的引導和開放式問句,總是很難具體描述其自身經驗。

 Maher(1990)由實務經驗觀察並分析青少年諮商談話的語言特色,進而歸納出下列值得青少年諮商師值得注意的重點:

1.青少年在諮商的談話與學校中的談話典型相似。青少年當事人在諮商室裡不是說得太多,便是說得太少,甚至不發一語。後者的現象則是複製青少年與成人關係的典型,面對權威時經常沈默以對,同時在學校生活中,青少年學生被鼓勵多聽、多寫、少說。因此書寫自己而非說自己是青少年行為的常態,自然以談話為主的諮商過程,青少年便不知如何應對。

2.青少年很難用正確的口語來敘說自我,因此有賴不同的策略來轉換及替代口語的型式,如完形諮商取向及行動演劇取向的策略。

3.精細描述情感的困難。不悅的感覺和心情的波動,青少年經常只能以不爽、不舒服、感覺不好來描述,不易細緻區分焦慮、沮喪、生氣等等情緒,同時存在混淆的模糊感受,這使得諮商師需要費力協助青少年辨別和區分其內在情感狀態。

4.在心理描述上存在文化的差異。諮商師留意不同族群與次文化團體對於其內在心理感受的知覺,存在著內容和表達方式的歧異。

5.諮商過程中,諮商師經常要透過不同型式的問句來收集和了解青少年當事人的相關資訊,這些問句和發問的語調對青少年頗具威脅性,經常會誤解其用意,並採取敵意態度因應。

6.諮商師的說話型態富有彈性以順應青少年的語言特色。減少專業用語,使用青少年次文化的俚語,包容生活化的語句、自發性的表達將可以更貼近青少年的經驗。

()青少年身心適應問題來自個人因素與環境脈絡因素的交互作用
 
   
有關青少年身心適應問題的成因及影響因子,相關學者及研究皆認為不外乎個體內在結構狀態與外在環境二大系統互動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吳芝儀,民89;周麗玉,民86;徐西森,民85;黃俊祥,民88Gross & Capuzzi , 1996)。在個人因素方面有個人背景、發展的障礙、情緒的僵化、扭曲的認知…等等。環境因素則包括家庭、學校、同儕及社會四種因素。然而,在實務上發現輔導工作人員在進行問題評估及介入策略的思考上,仍以個人適應為主體,忽略青少年問題成因較成人更受環境及系統之影響。面對來自環境的壓力和改變,經常是被動回應,難以主動選擇及改變其環境,較少有能力採取行動以排除或預防環境中的壓力源( Prout , 1999 ; Rubenstein , 1996)。諮商師若不能敏察並正視青少年在問題的解決和因應上的相對弱勢,納入所處系統與環境等因素,將使諮商工作更為窒礙難行。

  綜合上述,青少年的發展性特徵,經常與成人的規範與學校的準則相衝突,而被標籤為叛逆,他們對情緒的感受及表達都不似成人那般深入,對口語諮商的反應和興趣也頗有限,因此容易被諮商師歸類為抗拒、不易接近的個案。加上青少年在環境壓力和因應的相對弱勢,使得青少年諮商工作極富挑戰。